6、課程編制的模式(P235-238)
(1)目標模式,代表人物:泰勒,把確定課程目標當做編制課程的關鍵。
優(yōu)點:確定了教育目標的主要來源;為課程編制提供了一個范式;把評價引進課程編制過程。
缺點:標準化與復雜的實踐不符,可能阻礙師生發(fā)揮積極性和主動性;直線式的課程標志過程過于簡單化;忽視了知識目標的社會性,也忽視了知識在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功能和價值;忽視了一些無法用考試來測量的東西。
(2)過程模式,代表人物:斯滕豪斯
•基本觀點:對課程目標的陳述應作寬泛的理解;依據知識、活動的內在價值來選擇課程內容;強調課程編制應遵循程序原則,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不斷的反思;強調課程評價的目的在于通過對整個課程計劃的具體描述。
(3)探究模式,代表人物:施瓦布
基本觀點:應該通過平衡和協(xié)調教師、學生、內容和環(huán)境四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對所有的理論進行“擇宜”或這種,使其成為確定課程的理論依據。運作方式是實踐——準實踐——擇宜。
(4)批判模式,代表人物:阿普爾
基本觀點:更注重課程編制過程中的主觀因素,如編制者個人的主觀因素、課程編制的主導思想和理論的社會背景,特別是政治背景。它使人們注意到隱藏在課程編制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及其對學生的價值觀的影響。
(5)情景模式,代表人物:斯基爾貝克
基本觀點:課程編制應針對每一學校的特點,從分析學校各方面條件入手,換句話說,就是要以學校條件為基礎進行課程決策。
7、(我國中小學)課程編制總體上包括:確定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編寫教材三個層次(填空)(P243)
1、制定課程計劃(教學計劃):所謂課程計劃,就是根據教育目的和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而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對學校的教學、勞動、各種活動等作全面安排。(名詞解釋)
2、制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是以綱要的形式規(guī)定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標準性文件。
3、編制教材(教科書),它是根據教學大綱系統(tǒng)闡述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
8、當前我國中小學課程編制面臨的主要問題(P246)
(1)加強基礎與更新內容
(2)怎樣處理普通中學的職業(yè)技術教育課程
(3)關于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的關系
(4)關于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