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勞動力與勞動力供給
22、社會的、家庭的經(jīng)濟因素影響勞動參與的選擇和決策,再通過勞參率的變化影響勞動力供給。
23、由于勞參率指標準確地反映勞動參與的變動,故它成為分析勞動力供給變動的工具。
24、勞動力供給量變動對工資率變動的反應(yīng)程度被定義為勞動力供給的工資彈性,簡稱勞動力供給彈性。
ES(勞動力供給彈性)= (△S/S表示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W/W表示工資變動的百分比)
25、勞動力供給彈性分為五大類:1)供給無彈性,即ES=0,表示無論工資率如何變動,勞動力供給量固定不變。
2)供給有無限彈性,即ES=∞。表示工資率給定,而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絕對值大于0。
3)單位供給彈性,即ES=1。表示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與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相同。
4)供給富有彈性,即ES>1。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大于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
5)供給缺乏彈性,即ES<1。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小于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
26、勞動力參與率的生命周期變動趨勢:
1)15-19歲年齡組的青年人口勞動率下降。(原因:①入學(xué)率提高;②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升級;③各部門對高學(xué)歷者的需求;④高學(xué)歷高工資等)
2)女性勞動率呈上升趨勢。(原因:①對女性教育水平提高;②制度勞動時間縮短;③人口出生率下降對家務(wù)勞動的全面影響;④科技進步對家務(wù)勞動效率的全面影響等)
3)老人的口勞參率下降。(原因:收入保障制度及養(yǎng)老保險的完善和推廣)
4)25—55歲年齡段男性成年人的勞動率保持高位水平。
27、男性成年人是穩(wěn)定的高水平勞動力供給的主體。
28、兩種勞動參與假說:附加性勞動力假說與悲觀性勞動力假說。男性成年人的流動表現(xiàn)為就業(yè)者和失業(yè)者間的流動,被稱為一級勞動力;相對的主要由中年婦女構(gòu)成的勞動力群體被稱為二級勞動力。
29、悲觀性勞動力假說認為:二級勞動力參與率與失業(yè)率存在著反向關(guān)系:失業(yè)率上升,二級勞動力參與率下降。
30、二級勞動力市場是經(jīng)濟周期中勞動參與變動幅度較大的群體 。
二、勞動力需求:
31、勞動力需求是企業(yè)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統(tǒng)一。完整版.doc
32、在假設(sh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需求與工資率存在著如下關(guān)系:工資率提高,勞動力需求減少;工資率降低,勞動力需求增加。這是我們分析勞動力需求的一個重要前提。
33、勞動力需求的工資彈性分為:
1)需求無彈性,即Ed=0,工資率不論如何變化,勞動力需求量固定不變。與橫軸垂直的線。
2)需求有無限彈性,即Ed=∞。表示工資率率不變,或者說其變動的百分比為零,而勞動力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的絕對值大于零。與橫軸開行線。
3) 單位需求彈性,即Ed=1。表示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與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的絕對值相等。與橫軸的夾角為45度并向右下傾斜的線。
4) 需求富有彈性,即Ed>1。是一條向知下傾斜且較為平緩的線。
圖2中,橫軸為勞動力需求量,縱軸為工資率,D為勞動力需求曲線。當工資率為W0時,勞動力需求量為L0,在需求曲線D上為A點。工資率由W0提高到W1時,需求量由L0下降到L1,在需求曲線D上由A向左上移動到B點。工資率由W0下降到W2時,勞動力需求量由L0增加到L2,在需求曲線上由A向右下移動到C點。
5) 需求缺乏彈性,即Ed<1。是一條向右下傾斜且較為陡峭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