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陛下羅致昆侖山的美玉,擁有了隨侯之珠、和氏之璧,懸掛著夜明珠,佩帶著太阿劍,騎上千里馬,豎立翠鳳彩旗,設(shè)置靈鼉大鼓。這幾件寶物,沒有一件是秦國出產(chǎn)的,可是陛下卻喜歡它們,這是為什么呢?如果說一定要秦國出產(chǎn)的東西才允許存在的話,那么,夜光璧就不會用來裝飾朝廷;犀牛角、象牙做的器具就不會成為您賞玩喜好之物;鄭、衛(wèi)兩國的美女就不會充滿您的后宮;千里駿馬就不會充盈在您的馬棚;江南的金、錫就不會作為您的器皿;巴蜀地區(qū)的顏料就不會用來彩繪您的朝廷;用來裝飾后宮,充滿堂下,心情愉快的讓您賞心悅目的美女,如果一定是秦國土生土長的才可以容納的話,那么鑲著宛珠的簪(的美女,嵌著珠璣的耳環(huán)(的美女),穿著東阿絲綢(的美女),織錦繡花裝飾(的美女),就不會來到您的面前;并且隨著世俗的變化,打扮得更加時髦風雅、美麗苗條的趙國女子就更不會陪伴在您的身邊了。那些敲擊瓦罐,彈竹箏,拍大腿高唱呼嗚嗚來使耳朵痛快的聲音,是秦國真正的音樂,而《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這樣的樂曲,都是別國的音樂。如今丟開那敲打瓦制的樂器而去欣賞《鄭》、《衛(wèi)》的音樂,放棄彈箏而采用《韶虞》二《武象》等古典樂曲,這樣做是為什么呢?只是為了眼前的舒服痛快,適于觀賞罷了,F(xiàn)在選擇人才
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使用,不論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人就得離開,凡是外來的人都要被驅(qū)逐。這樣做,就說明重視的是女色,音樂,珠寶,美玉,輕視的是人才。這不是用來統(tǒng)一天下,制服諸侯的做法。
我聽說國土遼闊糧食就多,國家強大人力就多,武器精良士卒就勇敢。所以,泰山不嫌棄泥土,才能夠成為那樣高大;河海不舍棄細流,才能夠變得那樣淵深;做國君的不排斥普通百姓;才能夠發(fā)揚他的德行。土地沒有東,西,南,北的區(qū)別,人民沒有本國外國韻界限,一年四季的生活都充足美滿,連神鬼都會降福,這就是五帝三王無敵于天下的原因啊。如今卻拋棄百姓去輔助敵國;驅(qū)趕客卿去幫助其他諸侯國建功立業(yè),。使天下有才能的人退縮不前,不敢奔向西方,停止腳步不敢邁人秦國,這種做法就是通常所說的借武器給仇敵,送糧食給強盜一類的行為呀。
許多物品不產(chǎn)于秦國,但可視作寶物的東西卻很多;有才能之士不出生在秦國;但忠于秦國的能人卻很多。現(xiàn)在驅(qū)逐賓客來資助敵國,損害了民眾的利益增加了仇敵的力量:對內(nèi)造成自己的虛弱,向外和諸侯結(jié)下了怨仇。(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國家不危險,是不可能的。
《學習要點》
本文第二段分析。采用歸納法,從歷史上說理。以秦國歷史上四個國君納客而成就帝業(yè)注意:要記住四個秦國的國君的名字及事情。
本文第三段分析。從現(xiàn)實說理。先用大量事實鋪陳秦王愛的“物”全不是秦國出產(chǎn)的,與秦王用人上排斥客卿進行對比,然后指出重物輕人與秦王統(tǒng)一天下的目標相悖。
正反對比的論證說理方法。
第二段,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四君以“客之功”是正面論述,與“向使”的反面推理,構(gòu)成對比。
第三段,對物的“非秦者愛”與對人的“為客者逐”構(gòu)成對比;
第四段,“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與秦的“棄黔首以資敵國”構(gòu)成對比;
全文都是以納客之利來對比逐客之害。
鋪陳的寫法(用鋪陳寫法,更大量運用排比句完成)
第二段,“西取”“東得”“迎”“來”:“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
第三段,更是鋪陳秦王喜歡珍寶,美色,音樂;
所屬頻道:語文
責任編輯: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