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要點》
本文的寓言特色
本文虛構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將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海若是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是莊子要批判的思想觀點;
景物描寫的作用
開頭的景物描寫,以河水與海水大小的對比,陪襯河伯與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的突出了主題,為后文的發(fā)展作了鋪墊。
善用比喻
井蛙不可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也,束于教也。(也是排比句)
吾在天地之間,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也是反詰句)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也是反詰句)
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也是反詰句)
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也是反詰句)
排比句
(1)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
見上面例句
反詰句
見上面例句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重點段落分析》
1,文章開始第一段。
這段話在寫景方面有什么特點?
從主觀視覺感受來反映客觀世界的黃河。
這段話的大意。
寫河伯由自大到自己認識到渺小的轉變。
這段話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起到鋪墊作用。
2,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這段的觀點:五帝等人的作為,都是微不足道的;伯夷,仲尼是在自高自大。
論證方法:前三句,歸納法。后面,類比法。
(3)修辭手法:排比,比喻,反詰。
《大同》(泛讀課文)
《作家作品》
《禮記》成書于西漢中期,是儒家學說的經(jīng)典著作。
大同:即人類的理想社會,大團結,大和諧的社會。按照儒家學說,五帝時代(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是大同社會,是“大道之行”的時代。
《主旨》
孔子對春秋末期的社會現(xiàn)實不滿,論及“大同”“小康”理想社會,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不滿,對“克己復禮”,重建“大同社會”的美好憧憬。
《疑難詞語解釋》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鬃拥母艊@,是由于魯國的緣故。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我沒有趕上,但是有文字記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在大道運行的時代,天下為全民所有,推選有才能的人參加管理,講求誠信,謀求和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所以,人們不僅親自己的親人,還親別人的親人;不僅愛護自己的子女,還愛護別人的子女;使老人有所終止,壯年人能有工作,小孩能健康成長。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在這種情況下,奸謀就不會產(chǎn)生,盜賊就不會發(fā)生,大門不用關閉,這就是大同社會。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用禮來規(guī)定君臣的名分,用禮來加深父子的親情,用禮使兄弟和睦,用禮來使夫妻和睦。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用禮來考察道義,誠信,過錯,以仁愛為典范,向民眾明示為人行事的常規(guī)。
所屬頻道:語文
責任編輯: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