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問的人高興地說:“這不是很好嗎?我問怎樣養(yǎng)樹,卻從中獲得了治民的道理。‘’于是記下這件事,當作為官的警示語吧!
《學習要點與難點》
識記這是一篇借為人物立傳的形式發(fā)生議論的寓言性傳記文。
掌握本文整體上的類比進行說理的方法。
在說理上,從整體上面采用“種樹”與“治民”類比的方法。從種樹與治民的指導思想看,種樹要“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治民要“蕃吾生而安吾性”,形成類比;
在實際種樹的方法,“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與治民要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相類比;
在結果上面,種樹“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治民“若甚憐焉,而卒以禍”相類比。
掌握本文對比的手法。
在課文的第三段,以郭橐駝善于種樹與他植者不善種樹進行對比。郭橐駝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卻使“木之性日以離”;郭橐駝種樹依照樹木的本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而他植者“根拳而土易”等等;郭橐駝“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他植者“愛之太殷,憂之太勤”,“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對比手法的應用,為下文進行種樹與治民的類比作了充分的鋪墊。
詳略得當?shù)募舨梅椒ā?/p>
文章描寫他植者種樹,對種樹馬馬虎虎的情況,僅一筆帶過,寫得十分簡略;而對“愛之太殷,憂之太勤”,的情況則詳細加以描寫,寫得很細。詳寫這種情況是為了與后面“長者好煩其令”進行類比的,使文章脈絡前后照應,貫通一致。
《重點段落簡析》
文章第三段中間“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故不我若也。”
劃分層次。
第一層,由開始到“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寫郭橐駝善種樹的原因;
第二層,從“他植者則不然”到“故不我若也”。寫他植者不善種樹的原因;
郭橐駝善種樹的原因: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運用的是對比手法。
他植者不善種樹的原因是:一,態(tài)度馬虎;二,“愛之太殷,憂之太勤”。
所屬頻道:語文
責任編輯: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