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堤真光中學是一所具有中西特色結(jié)合的百年老校。1872年由美國人那夏理女士創(chuàng)辦的真光書院,經(jīng)過135年的發(fā)展,分布在穗港兩地已有七所真光學校,長堤真光中學是其中之一。學校占地面積7235.86平方米,建筑面積8629.85平方米。學校有24個初中教學班,在校學生數(shù)1172人。
座落在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校園內(nèi)的豫章書院是一座既具有建筑研究價值,又具有重要的革命歷史研究價值的文物單位。
豫章書院是廣東省各縣羅姓族人集資興建的合族祠,于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動工,十九年(1893年)落成。合族祠是集社會性、經(jīng)濟性、文化性與紀念性于一體的公共性的建筑,其作用除了方便羅姓子弟到省城參加鄉(xiāng)試有個住宿點外,同時也是祭祀祖宗的場所。廣東羅姓的祖宗發(fā)源于豫章,即現(xiàn)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帶,故這座羅姓族人的合族祠名曰“豫章書院”。
豫章書院深三進,主體建筑有下堂(頭門)、中堂和上堂(祖堂),原東側(cè)還有襯祠,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該建筑具有清代廣東書院建筑風格,木雕、磚雕、石雕相當精細,頭門的石額“豫章書院”四個楷體大字為左丞相大學士李鴻章所題。豫章書院是研究廣州書院建筑很有價值的實體。
豫章書院有重要的革命歷史價值。1924年6月19日,越南革命者范鴻泰在沙面維多利亞酒店刺殺法國駐越南總督麥爾林不遂,拘捕投江,壯烈犧牲。為此事,沙面英法租界當局頒布了歧視和限制中國人進入沙面的《新警律》。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于同年7月5日發(fā)動沙面租界3000多洋務工人罷工,抗議英、法帝國主義者頒布的《新警律》苛例。在豫章書院內(nèi)召開會議,成立了廣州各界聯(lián)合反對沙面苛例大會執(zhí)行委員會,辦公地點設在豫章書院內(nèi)。這次斗爭取得了勝利,迫使帝國主義者廢除《新警律》,后工人們又在豫章書院召開了復工慶祝大會。由此,豫章書院成為中國現(xiàn)代反帝斗爭的一個重要遺址,具有重要的革命歷史價值。
豫章書院經(jīng)歷百年,飽經(jīng)滄桑。解放后成為學校校舍的一部分,后又曾作為教師宿舍。長堤真光中學的師生員工有較強的文物保護意識,對這座古建筑頗加愛護,較少人為破壞,特別對李鴻章手書“豫章書院”門額,更是用木板封起,恐其遭受破損。然因年久失修,書院的梁架、梁柱等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歪閃或霉朽,屋面多處漏水,危情日趨嚴重。
經(jīng)過一番醞釀和籌備,在廣州市教委、市文化局、越秀區(qū)政府和區(qū)教育局的重視和支持下,決定出資對豫章書院進行修繕保護和開發(fā)使用。修復后,整座建筑將作為長堤真光中學圖書館使用,其功能包括書庫、教師閱覽室、學生電子閱覽室和學生普通閱覽室等,圖書館將采用電腦管理。豫章書院修繕后,這一文物單位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而作為圖書館有充分提升了它的使用價值。古色古香的建筑與現(xiàn)代化管理的圖書館可謂相得益彰。
辦學宗旨:"愛每一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自強起來",努力探索構(gòu)建"自強教育"模式,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
學校地址:廣州市長堤大馬路3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