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家長們的“傾囊相贈”,帶來早教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這也恰恰驗證了我國生涯教育領域的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需要生涯輔導的不僅僅是生涯發(fā)展關鍵時期的莘莘學子,對他們的生涯決策起到至關重要影響的家庭成員同樣需要補一補合理生涯發(fā)展的知識。
一家之言人盡其才方有社會價值
雖然“神童”教育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啼笑皆非的記憶,而“第一名”現象和“早教”潮流也驗證了讓孩子成為天才的意識依然在大眾心中根深蒂固。但毋庸置疑的是,“神童”的多元化內涵當中也包含了社會大眾對莘莘學子的殷切希望——大家終究是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夠在將來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只不過需要予以明確的是,無論出于哪種期望或者目標,每個人的生涯路徑只有自己才能決策和負責,也只有自己才能定義出自己心中的最佳歸宿,“生涯需要自己充分把握,經不起他人甚至大眾的指指點點。”
觀點——童星“隕落”并非江郎才盡
無論是寧鉑的最終出家,還是科斯的令母親失望,對于公眾和教育體制來講都是一種失敗的結局。因為按照社會和家庭的預期和規(guī)劃,他們應該有著不同尋常的生涯發(fā)展路徑,并且達到一般人無法超越的生涯發(fā)展境界。這也就是說,如果“神童”的生涯發(fā)展路徑與常人無異,并最終只成了一個普通人,那么就是“失敗”甚至“倒退”的生涯。
作為關注和幫助“神童”發(fā)展的重要角色,學校和家庭為了避免童星們江郎才盡而做出種種努力去阻止這種失敗,并且在結局實在無法挽回的時候表現出了莫大的懊惱,大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這個現象讓我們聯(lián)想到了關于足球的一段話:“這本是一項提高身體素質的體育運動,但是最后卻變成了11個人踢,11億人看的節(jié)目,而且更加神奇的是11億觀眾還會因為比賽的結果而‘喜歡’或者‘厭惡’這項運動……”
莊子曾經作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我寧可做一個快快樂樂生活在爛泥塘里面的烏龜,也不希望被人類高高地供奉在廟堂之上”。其實,大眾眼中的童星“隕落”,并非真正的江郎才盡,“神童”的稱號本身就是大眾賦予的,并非他們自己的真正意愿,而所謂的“天才”發(fā)展路徑同樣也是大眾所強加的,并不是他們自己的個人理性規(guī)劃。
因此,當大眾發(fā)現當年的“神童”因為沒有按照“正確”的規(guī)劃達到應有的目標時,不應該站在大眾的立場去下一份“死亡判決書”。真正合理的做法,應該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立場去冷靜觀察他們的生涯決策,靜下心來想想,其實他們都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摸索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涯發(fā)展路徑。
方法——重點發(fā)掘與整體規(guī)劃并重
總而言之,無論是眾星捧月的天才,還是無名的庸才,最后都會被一個統(tǒng)一的社會標準來進行標定,標尺就是社會價值,而我們撇去浮華真正應該關注的,則是如何讓行走在生涯道路上的每個人發(fā)揮出更大的社會價值。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過分追求或者標榜所謂的天才,因為每個行走在生涯發(fā)展過程中的人都是自己的天才,而真正的關鍵則在于能否將這個天才培養(yǎng)成良材。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者不但能夠用人之長,還能用人之短。”其實,德魯克的這個重要思想同樣可以運用到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當中——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者不但能夠發(fā)掘學生的長處,還能規(guī)避學生的短處。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發(fā)掘重點與合理規(guī)劃的有機結合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但就目前來講,我們比較擅長的是發(fā)掘重點,而往往忽略了整體規(guī)劃。往往因為過分地放大(發(fā)掘)了某個重點而導致培養(yǎng)對象的生涯發(fā)展整體失衡。
我們不妨以兒童早教為例。如果在整體規(guī)劃的前提下發(fā)掘音樂技能這個重點,就可以讓寶寶從小接觸音樂,但并不是要強迫他們學習技能,而是要從生活及游戲中幫助他們理解音樂,要配合一些音樂游戲,刻意、主動地啟發(fā)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讓孩子積極地參與;或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音樂的美,激發(fā)孩子對音樂的熱愛。孩子3歲時,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些樂器,但由于孩子尚小,理解力也較差,還不宜學習樂器,此時接觸樂器只是讓他先有些感性認識,調動他的興趣,等到4歲左右的時候就可以正式學習了。
反之,如果忽略了整體規(guī)劃,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進程,過早強迫孩子去學習樂器,就有可能因為孩子本身的客觀原因而無法實現預期的效果,進而徹底消磨了家長和孩子雙方的積極性,或許一個音樂天才就“隕落”了。
建議——教育者快快走出權威誤區(qū)
今年的高考結束之后,筆者參加了山東濟南某部門舉辦的一個專業(yè)選擇及學校報考的公益咨詢會,現場有很多高中畢業(yè)生遇到了一個大致相同的問題,那就是:“家人和老師讓我報考的專業(yè)是我一點都不感興趣的,而我自己喜歡的方向在他們看來毫無前途……”遇到這樣的問題,其實是很難給同學們一個滿意的答案的。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唯一能夠解開這個難題的只有學生的家長和老師,因為他們是絕對的權威。
在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熏陶下,晚輩對于父母、老師這樣的長輩有著鮮明的等級劃分,在重大決策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受到他們的影響,而生長在同樣文化背景下的父母和老師同樣與之對應地進入到一個生涯指導者的角色,從而越俎代庖地幫孩子去進行選擇?;仡櫳妮o導的發(fā)展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以權威自居而幫助孩子進行生涯決策的父母和老師,依然處于初期的生涯咨詢專家狀態(tài),他們共同點就是以研究數據為基礎,結合豐富的咨詢經驗為咨詢對象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
時至今日,后現代主義理論已經與生涯輔導進行了有機結合,而在后現代的生涯咨詢理論當中,已經不存在原先所謂的生涯輔導專家,因為真正的專家恰恰是生涯決策者本身。生涯敘事療法和生涯教練技術的廣泛應用則進一步明確了咨詢師與咨詢對象是一種平等對話、互動啟發(fā)的關系,絕非長輩與晚輩、專家與學生、前輩與新人的不平等的關系。
在全新的生涯教輔理論之下,擔負著教書、育人職責的教師和家長,都應當明確一個觀念——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都處于一個生涯決策和生涯摸索的過程當中,而這個決策和摸索并存的過程中唯一的權威就是我們自己。此種觀念如果能夠慢慢融入到自己的潛意識當中,至少會發(fā)生兩點變化,一是能夠更加客觀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實施更為合理的生涯決策,二是不會忘記自己也是一個生涯決策者,并通過不斷努力持續(xù)提升自己的生涯決策能力。
圖話人生
敘述:圖為瑞士電影《鋼琴小神童》的海報。電影中主人公小維塔斯有蝙蝠般的靈敏聽力、媲美音樂神童莫扎特的鋼琴才華、精通股市操盤的數學頭腦……雖然父母希望維塔斯未來成為偉大的鋼琴家,但他卻和所有小男孩一樣,只想在天空翱翔。為了逃離父母加在身上的沉重壓力,維塔斯總愛跟在古靈精怪的爺爺身邊,一同探險人生。一個下大雨的夜晚,維塔斯決定不再為他人而活,戴上爺爺和他親手打造的翅膀,縱身一躍、飛上天際……
思考:天才,從來就是不受禮法和格局羈絆的,問題是天才的父母和師長卻都不是天才,生命矛盾因此而生,也唯有不世俗的天才,才能找到自己的出口?!朵撉傩∩裢肪鸵驗樽降搅颂觳排c庸人的分界點與趣味點,鋪陳出布滿一則絕對傳奇也絕對浪漫的故事,讓大家在目擊一位天才的崛起、轉型與收獲的傳奇故事中,進而思考生命與教育的意義。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鋼琴小神童》成為資優(yōu)教育特例個案,可供學校、家庭、特教人士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