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繪畫
1.中國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人。擅畫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與陸探微、張僧繇并稱“畫界三杰”。其繪畫的傳世摹本有《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卷、《列女仁智圖》卷等幾種,以《洛神賦圖》數(shù)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藝術(shù)觀點(diǎn)對后世影響極大。
張僧繇,南朝吳(今蘇州)人。長于寫真,并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成語“畫龍點(diǎn)睛”的故事即出自有關(guān)他的傳說。今有唐人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現(xiàn)已流往日本,但這幅畫的用筆和記載并不相同。
閻立本《步輦圖》、《歷代帝王圖》;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天王送子圖》;周昉《簪花仕女圖》。
李思訓(xùn),字建,成紀(jì)(今甘肅天水)人,唐宗室。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傳為他的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和《明皇幸蜀圖》。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dú)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于《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梁楷,祖籍東平(今屬山東),居錢塘(今杭州)。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傳世的《秋柳飛鴉圖》(故宮博物院藏)、《六祖破經(jīng)圖》、《六祖截竹圖》(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潑墨仙人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極其簡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繪出來的!稘娔扇藞D》中的仙人系以大筆蘸墨畫人物的衣著,寥寥數(shù)筆勾寫人物面目,生動傳神,在當(dāng)時是-種新的創(chuàng)造。上海博物館藏的《八高僧故事圖》卷和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的《釋迦出山圖》則造型嚴(yán)謹(jǐn),用筆謹(jǐn)慎,與減筆法面貌不同。E1本還藏有-幅《太白行吟圖》,系仿本。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屬山東)人。故宮博物院所藏《清明上河圖》是其傳世名作。另外,天津博物館藏有署名“張擇端”的小幅《西湖爭標(biāo)圖》,系委托之作。
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趙孟頫代表作《秋郊飲馬圖》。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這幅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段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xiàn)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后半卷《富春山居圖》世稱《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錢選,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xí)懶翁、譬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傳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館藏《浮玉山居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山居圖》卷、《八花圖》卷,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花鳥》卷和《白蓮花圖》卷(山東朱檀墓出土,藏山東省博物館)等。
王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人物,尤精花鳥竹石。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故宮博物院藏《山桃錦雞圖》、《墨牡丹圖》、山西省博物館藏《花鳥》軸、上海博物館藏《花竹禽雀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圖》軸等。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出身于詩畫及收藏世家,終身不仕,廣臨五代、兩宋、元人以及浙派各大家作品,素善諸家、集眾長而取之,遂使他成為-代大師和吳門畫派的領(lǐng)袖。在明代畫家中,沈周的成就可謂最高。明中期后,沈周的影響也最大,“明四家”中另外三家,文徵明、唐寅、仇英都是他的學(xué)生。他是明代最大畫派“吳門畫派”的開啟者,在中國美術(shù)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其細(xì)筆作品以《廬山高圖》為代表,粗筆作品以《京江送別圖》等為代表。
唐寅。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字子畏,號伯虎,又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唐寅工詩文,尤精書畫。自稱“江南第-風(fēng)流才子”,并刻治為印,與文微明、祝允明、徐貞卿并稱“吳中四才子”。繪畫于山水、人物、花鳥、樓閣皆能,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共稱明“吳門四大家”。其代表作有《事茗圖》卷、《孟蜀宮妓圖》、《騎驢歸思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