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考用詞、造句講究個‘煉”字是很必要的。但是,要真正做到它,并非是件易事,需從三個方面去努力:
一、力求準確。體現(xiàn)在:真實地反映客觀實際、思想感情,要合乎語法、邏輯的規(guī)律。
用詞、造句要真實地反映客觀實際,前人為我們作出了榜樣。唐代著名詩人高適,在杭州清風(fēng)嶺的一座寺院里曾題詩一首,其中有一句為:“前村月落一江水”。后來,他途經(jīng)錢塘江,發(fā)現(xiàn)月落時江水是退潮的,詩中“一江水”不符合事實,真恨不得馬上去改,無奈公務(wù)在身。月余,他巡察歸來,仍沒忘記此事,特又去清風(fēng)嶺,把“一江水”改為“半江水”,于是“前村月落半江水”便成了流傳至今的名句了。
倘若用詞、造句不準確,常常會使原想要表達的感情適得其反。某學(xué)生在應(yīng)考作文中寫了這樣的話:“他就是這樣英勇地犧牲了。他是為人民而死的,他的一生為人民做的好事,真是罄竹難書,人民會永遠記住他。”“罄竹難書”是形容罪狀極多,用在這里真令人啼笑皆非,又怎能表達對英雄的崇敬的感情呢!
用詞、造句倘不符合語法、邏輯的規(guī)律,也會造成表達上的錯誤。學(xué)生作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希望你不斷改進缺點……”“改進”的意思是改變舊有情況,使之進一步。缺點“改進”,不是缺點更嚴重了嗎?這樣的動賓搭配是不符合語法規(guī)律的,應(yīng)把“改進”改成“改正”。
二、力求簡潔。體現(xiàn)在:用詞、造句簡練、樸實。(提供)
寫文章,歷來以冗長、拖沓為弊病,提倡簡練。施耐庵《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寫那紛紛揚揚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緊。”一個“緊”字,境界全出,魯迅先生贊它有“神韻”。
除了簡練,還要求樸實,力求不做作,不雕飾,不尚辭藻。請看下列一段話:
忽然.吧嗒吧嗒的聲音把我的思路打斷了.我看見黃豆粒大的雨點冷不丁地東一顆西一顆地摔下 來,砸在水泥地上,炸開一個個小小的水花。不一 會,雨聲就由沙沙沙而刷刷刷,雨艘由斷而聯(lián),由細而粗,雨大起來了。
這段雨景描寫,沒用什么華麗的辭藻,只使用了一些通俗的口語,動詞的使用也是極普通的“捧”、“砸”、“炸”,然而卻十分準確而形象地把夏天驟雨來臨的景象表達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