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中高考語文試題中,命題老師都會選擇一些知名報刊雜志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為考點,尤其是詞語的錯誤識別,更是八九不離其中,電視、網(wǎng)絡、報刊雜志中的訛誤時常出現(xiàn),學生們也耳濡目染、習以為常了,這些訛誤為在考場上迷惑考生的判斷,造成失分。高分網(wǎng)編輯精心選編了《咬文嚼字》雜志上的發(fā)現(xiàn)的電視劇熒屏文字訛誤,以饗中高考考生,2011年中高考正在悄然逼近,高分網(wǎng)會陸續(xù)推出精華的備考專題,助考生揚帆遠航,奪得高分,考生心儀已久的學校!
“說耳語”?
◆陽 春
《喬家大院》第23集中,喬致庸和掌柜孫茂才、伙計鐵信石等人一起在公堂受審。其間,鐵信石在喬的默許下,借故上廁所得以脫身。喬致庸等人被關進大牢后,孫茂才急切地責問喬為何要讓鐵信石先逃走,喬反駁說自己沒有這么做,孫茂才說:“我看見他撞了你,你,你還跟他說耳語呢!”這里的“說耳語”,顯然不合漢語表達習慣。
“耳語”也叫“咬耳朵”,是一個動詞,意思就是附耳低語,即“湊近別人耳朵小聲說話”。從古到今,它只有這么一個義項。比如古詩《孔雀東南飛》中就有“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從類型上看,“耳語”屬于偏正結構,中心語是“語”,前頭的“耳”是修飾語,表示“語”的方式。
“說”是一個動詞,后頭可跟賓語,比如“說謊”,“謊”是“說”的對象;亦可接補語,比如“說明”,“明”是“說”的結果。但是,“說”不能與“耳語”搭配使用,因為“耳語”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說”。從語義上看,“說耳語”犯了疊床架屋的毛病。
“勒石燕然”的是哪位將軍
◆艾 雪
《喬家大院》第26集中,喬致庸和掌柜孫茂才等人在蒙古草原上做生意,路上遭遇了黑風暴。孫茂才一邊在沙塵中掙扎,一邊興奮地對喬說就要到達燕然山了。喬驚喜地問:“……燕然山,就是漢代名將衛(wèi)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大獲全勝勒石紀功的燕然山?”孫茂才回答:“對!”風暴過后,他們終于登上了燕然山,歡呼著說自己成了當年的衛(wèi)青、霍去病。這里有著史實差錯。歷史上,勒石紀功燕然山的將軍,并非西漢的衛(wèi)青、霍去病,而是東漢的竇憲。
“勒石”,就是在石頭上刻字。史料記載,竇憲的妹妹是漢章帝的皇后。章帝死后,太后臨朝,竇憲操縱朝政。永元元年(89年),竇憲任車騎將軍,和執(zhí)金吾(官名,督巡京畿一帶的治安)耿秉一起率兵出擊北匈奴,大獲全勝,直追至燕然山(今蒙古國的杭愛山)。《后漢書·竇憲傳》說:“〔竇憲、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卑喙叹褪悄俏痪幾稘h書》的著名史學家,當時擔任中護軍(官名,重要軍事長官),奉命作了《封燕然山銘》。
衛(wèi)青和霍去病都是漢武帝時期的名將,都領導過西漢對匈奴的戰(zhàn)爭。衛(wèi)青是衛(wèi)皇后的弟弟,官拜大將軍,前后七次率軍出擊匈奴?;羧ゲ∈切l(wèi)皇后姐姐衛(wèi)少兒的兒子,官至驃騎將軍,先后六次率軍出擊匈奴。衛(wèi)青與霍去病的戰(zhàn)績,解除了當時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在長期的征戰(zhàn)中,他們雖然也到過北方的很多地方,但并無“勒石燕然”的故事。
烏魯木齊舊稱“狄化”嗎
◆楊宜修
《喬家大院》講的是清末晉商的故事。為了營造歷史氛圍,劇中用到了歷史地名。遺憾的是有誤寫之處。比如第32集,大德興茶票莊的東家喬致庸,對掌柜德齡陳述自己的遠大志向:一定要實現(xiàn)“匯通天下”的夢想,即使在邊遠的新疆也要開設大德興的分號。這時相應的電視字幕是:“我一定會把票號辦到新疆去,狄化、伊犁,我不但要辦到新疆去,我還要辦到外國去?!弊帜恢械摹暗一毕怠暗匣敝`。
“迪化”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首府烏魯木齊的舊稱。烏魯木齊位于新疆中部,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在蒙古語中,“烏魯木齊”的含義就是“優(yōu)美的牧場”。烏魯木齊原是古代屯邊的一個小土城,它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始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在烏魯木齊筑城駐軍。據(jù)記載,乾隆皇帝征服回疆的準噶爾汗國叛亂后,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將“烏魯木齊”改名為“迪化”,意思是“啟迪教化”,期望此地從此有尊王之心,不再反叛朝廷。后來建制雖屢有更迭,但地名一直用的是“迪化”。直到1954年2月1日,迪化又正式改回原來的名稱“烏魯木齊”。
“狄”是我國古代中原人對北方民族的稱呼之一。地名“迪化”,從來不寫作“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