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廣州高中國際課程班蓬勃興起,廣州3個城區(qū)成為基礎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實驗區(qū)。種種在國際項目上大刀闊斧的推進讓大家對教育國際化有新的認識。廣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透析了當前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熱點疑點。
“133”戰(zhàn)略助推國際化
與京滬相比,廣州教育差距是明顯的。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江東稱:“上海如今有33間學校承擔了國際課程,而從課程角度統(tǒng)計,廣州具備實驗資格的僅16間,同為國家中心城市,這一差距值得思考。”
與京滬相似的是,廣州學生出國留學已成大潮,尤其是在重點高中。
基于這些發(fā)展需求,教育部去年授予廣州為亞太地區(qū)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試驗區(qū),對廣州教育邁向國際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廣州正籌備“133”戰(zhàn)略:即建設一個建立在外國語學校的國際化大平臺、3個國際化城區(qū)、3個國際化基地。
從高中課程改革入手
教育國際化部署如何“落地”到學校課堂?廣州選擇從高中課程的改革入手。2004年,廣州市開始進行課程改革,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高中課程畢業(yè)學分的要求,高中共要修滿144學分,其中116個必修學分,28個選修學分。在必修學分中,有29分可由學校自主開設。“有了學分制的選擇空間,國際化教學內容和要求才得以實施。”
讓名校來廣州挑尖子
江東透露,在促進教育領域的中外合作上,未來還將打出“組合拳”。首先是吸引國外學校來穗辦學,并在廣州招生。隨后,廣州還將開展“公對公”性質的“2+1”國際項目。據(jù)介紹,該項目基本確定在廣州外國語學校和番禺象賢中學開展,學生將在國內學校學習兩年高中基礎課程后,在高三以美國學生的身份進入美國的公立高中學習。高三畢業(yè)后,學生將獲得美國高中畢業(yè)證書,并可作為美國本土高中生申讀美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