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猜想四】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材料一 據(jù)近日報載,故宮的一口大銅缸,被人刻上“到此一游”;筒子河里撈出1萬多根玉米棒;天壇的回音壁,成了“游客簽名墻”。
材料二 作家阿來說:“未來并不是一個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要創(chuàng)造的地方;通向未來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來的;走出這條道路的過程,既改變著走出路的人,又改變著目的地本身。”
請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以“文明在路上”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自定文體。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點撥】所謂“文明”,一方面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一方面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而,社會需要進一步的文明,而文明又有待于人類不懈的努力。人類進入21世紀,世界微縮成地球村,傳統(tǒng)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相互滲透,各種先進的文明的理念更是春風撲面,卻又有些應接不暇。那么,人類文明進程的規(guī)律是什么呢?社會文明必定是不斷進步的,而這個進步的態(tài)勢應是漸進式的,因為她有待于人類的認識、理解、接受、踐行,甚至創(chuàng)造。
【標桿文】
在路上
譚飛揚
第16輛車。
滿載的牲畜與操著廣東口音的普通話使空氣里帶著聒噪的轟鳴,也給春節(jié)前寒冷的雪天添了一些生氣。年輕人哈著氣窩在副駕上翻看地圖,時而抬起頭與司機胡侃一番。
關(guān)掉沙沙作響的收音機,“你這樣的年輕人,還真的許久沒見過了!”司機冷不防地說,“我年輕的時候也坐過順風車,去了武漢哩。”年輕人撓撓頭,嘿嘿一笑:“這不快過年了嘛!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唄。”司機似乎又覺得有點靜,順手打開收音機,笑道:“挺好!”大叔的笑,憨厚,像陰霾里劈出的一縷陽光。
第20輛車。
剛成為父母的年輕夫婦,給了年輕人一杯熱水,一段旅程。孩子有些鬧騰,新手媽媽一陣手忙腳亂。兩個男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足球,股市,新聞,八卦,還有回家的路。
“哥們真牛!我讀大學時就沒你膽兒這么大。”
“呵呵,有什么牛不牛的,我就是躲避春運這家伙而已。”
“還真別說,你這方法不錯,怎么想到的?”
“也沒多想。我就一學生,父母出錢讓我出來,不想再讓父母出錢讓我回去!”
車里一下子就默下來,連孩子的哭鬧聲都沒有了。紛揚的雪花降下來,溫柔地融化在擋風玻璃上。
第24輛車。
年輕人的手機在毛毯下面的口袋里響了。
“喂,兒子,到哪兒了?”
“快到省城了。”
“你這孩子,這么大了還不讓人省心,買張票又要不了幾個錢,你這樣何苦呀!”
“媽!”
“嗯?”
“哦,沒什么了,就是想試試唄!”
第25輛車。
大清早的寒氣,咬進骨頭里,硬生生地將人從夢里拖出來。發(fā)動機的聲音悶悶的,讓人有種它也凍僵了的感覺。#p#分頁標題#e#
“小伙子,你這樣搭車,遇著困難沒有?”老太太的笑容可掬。
“嗯——大概20輛里有一輛車肯停下來。”
“是呀,哪比我們那會兒??!現(xiàn)在的人喲……”
“沒有呀——”小伙子揚起笑,“爺爺奶奶你們不就讓我上車了嗎!”
揮別爺爺奶奶,朝家的方向走去,回想著每一個搭載過他的人的模樣,不知不覺他站在家了門口。此時,太陽出來了……
【點評】“順風車”,是當下社會的時尚與文明,但往往“想”與“給”雙方相互猜疑,不敢信任,于是,文明停留在原點。走出去,在路上,這是“年輕人”(大學生)的對人、對人性的認知與選擇,也是那4位司機與其他20多位司機的分野。“在路上”,則既是事件的概括,又是對文明進程的暗喻:一是可以期待,二是尚須努力。按“大概每20輛里有一輛車肯停下來”算,小伙子遇車該有500輛,實際搭乘的順風車也有25輛,不可能全些。作者巧妙地截取25輛中的4輛車,不僅排除了“不停車”的糾結(jié),“給搭車”的,也精簡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