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再別康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3小題: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1.在這段文字中,詩人選取了幾個意象來渲染和表現(xiàn)對康橋的眷戀?(4分)
答案:金柳新娘艷影蕩漾青荇招搖柔波水草一潭清泉虹浮藻沉淀
2.結(jié)合這段文字,舉例簡析詩歌融情于景的特點(diǎn)。(4分)
答案:“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奔仁菍懢埃质菍懸?,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離恍惚,色彩斑斕。清泉潭底的浮藻,蕩漾著染有晚霞的榆樹的倒影,美麗得如同幻覺,使詩人遙想當(dāng)年的歡樂。這些美麗的、斑駁的顏色和水草,仿佛是當(dāng)年歡樂和理想的沉淀,像夢一樣遙遠(yuǎn),可它又在眼前。詩歌景中有情、音調(diào)柔美。
3.“油油的在水底招搖”表現(xiàn)了什么意境?(2分)
答案:寫出河中水草的飄忽肥美。
(二)閱讀《愛爾克的燈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4~6小題:
我匆匆地來,也匆匆地去。用留戀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這應(yīng)該是最后一次了。我的心似乎想在那里尋覓什么。但我所要的東西絕不會在那里找到。我不會像我的一個姑母或者嫂嫂……對著園中的花樹垂淚……我沒有跟著那些人走一條路,我當(dāng)然在這里找不到自己的腳跡……
……
我高興地來,痛苦地去。……但是清晨的微風(fēng),路上的塵土,馬達(dá)的吼叫……驅(qū)散了我的離
愁……我很高興,自己又一次離開了狹小的家,走向了廣大的世界中去!
4.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所展示的兩條不同的生活道路各指的是什么?(4分)
答案:一是祖輩們所安排的囿于封建家庭禮教和孝道的“平坦而舒適”的道路,這是一條扼殺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另一條是作者自己勇敢走出來的、投身到“廣大的世界中”的光明和希望之路。
5.作者重回故里和離開故地的心情有什么變化?(4分)
答案:作者重回故里,原本是興奮、高興的。他本想尋覓遙遠(yuǎn)的舊夢。但所目睹的一切令他感到痛苦:封建舊家庭的衰亡、故宅早已物是人非、周圍的一切似乎都變了,又似乎什么也沒有改變。在故居里找尋不到舊日的夢,更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光明,因此作者帶著失望和傷感離開了故里,離開了舊家,踏上走向廣大世界的道路,作者心情很快由悲轉(zhuǎn)喜。
6.這種心情變化說明了什么?(2分)
答案:作者心情的前后變化反映了他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批判,表現(xiàn)了他的叛逆和追求精神。
(三)閱讀《我愛這土地》,回答7~9小題: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yīng)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fēng)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yuǎn)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fēng).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7.“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yīng)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兩行詩作為《我愛這土地》的開頭,為全詩定下了怎樣的基調(diào)?(2分)
答案:在詩的開頭,詩人把“我”假設(shè)為一只“鳥”的形象,而且這“鳥”是飽受磨難的喉嚨嘶啞的鳥,使讀者立刻被詩人的憂患意識所感染。這憂患意識來自對多災(zāi)多難的祖國博大深沉的愛。詩歌就在這樣的基調(diào)下,進(jìn)一步展開了對鳥兒的歌唱對象的描述。
8.詩中“鳥”的歌唱對象是什么?(4分)
答案:它們是:土地、河流、風(fēng)、黎明。
9.歌唱對象與詩歌的主題有什么聯(lián)系?(4分)
答案:從四個歌唱對象前面的修飾詞語看來,它們都是長期遭受風(fēng)雨打擊、悲憤滿懷、奮力抗?fàn)幍男蜗?,與下文鳥兒獻(xiàn)身于土地的精神相吻合,強(qiáng)化了詩人所要表現(xiàn)的“愛土地”、“愛祖國”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