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巴金《愛爾克的燈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1~3小題:
“長宜子孫”,我恨不能削去這四個字!許多可愛的年輕生命被摧殘了,許多有為的年輕心靈被囚禁了。許多人在這個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握著日子。這就是“家”!“甜蜜的家”!這不是我應(yīng)該來的地方。愛爾克的燈光不會把我引到這里來的。
1.“長宜子孫”本來意味著什么?(2分)
答案:“長宜子孫”的原意是封建家庭的家訓(xùn),意思是封建家長要創(chuàng)辦家業(yè),長久地宜于子孫后代舒適的生活。
2.作者為什么恨不得要削去“長宜子孫”?(4分)
答案:要保證“長宜子孫”,既要有足夠的財富,還要維護(hù)封建家庭,繼承與恪守封建禮教。這條路是祖輩依照“長宜子孫”的家訓(xùn),為子孫創(chuàng)建家業(yè),積攢財富,希望為子孫謀求舒適的生活,實質(zhì)卻葬送年輕可愛的生命,囚禁了許多年輕人的心靈。所以作者恨不得要削去它。
3.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4分)
答案:本文通過抒寫作者回故鄉(xiāng)時的所憶所念,所思所感,控訴了所謂“長宜子孫”的封建家庭對年輕生命、年輕心靈的摧殘,表現(xiàn)出巴金對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由18年后“回來看見的還是一樣的情景”的觀感,顯示作者對封建勢力的本質(zhì)及其頑固性的深刻認(rèn)識。作者總結(jié)出一個真理,“財富并不長宜子孫”,唯一的出路就是和舊家庭決裂,年輕人應(yīng)該走出狹小的家,走向廣大的世界,尋求光明的前途。
(二)閱讀錢鐘書《論快樂》片段,回答4~6小題:
……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的,盡管快樂的原因是肉體上的物質(zhì)刺激。小孩子初生下來,吃飽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雖然它身體感覺舒服。緣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體還沒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狀態(tài)。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并非全因為澡洗得干凈,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輕松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來欣賞,來審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將離別時的筵席,隨它怎樣烹調(diào)得好,吃來只是土氣息、泥滋味。那時刻的靈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見陽光,撕去皮的傷口怕接觸空氣,雖然空氣和陽光都是好東西……
4.在這一片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論點(diǎn)?(2分)
答案:一切快樂是由精神決定的。
5.作者從什么角度來論證這一觀點(diǎn)?(4分)
答案:作者從日常生活的經(jīng)驗和體會來論證這一觀點(diǎn),強(qiáng)調(diào)人的精神是覺得快樂最重要的根據(jù)。
6.在這一片段中作者運(yùn)用什么修辭手法來說理論事?其作用如何?(4分)
答案:作者運(yùn)用比喻修辭手法來說理論事。比喻的使用增強(qiáng)了說理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三)閱讀茅盾《香市》片段,然后回答7~9小題: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節(jié)目無非是“吃”和“玩”。臨時的茶棚,戲法場,弄缸弄甏,走繩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線戲,髦兒戲,西洋鏡,——將社廟前五六十畝地的大廣場擠得滿滿的。廟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紙,各式各樣泥的紙的金屬的玩具,燦如繁星的“燭山”,熏得眼睛流淚的檀香煙,木拜墊上成排的磕頭者。廟里廟外,人聲和鑼鼓聲,還有孩子們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聲音,混合成一片騷音,三里路外也聽得見。我幼時所見的“香市”,就是這樣熱鬧的。在這“香市”中,我不但賞鑒了所謂“國技”,我還認(rèn)識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兒童們的狂歡節(jié)。
7.這兩段文字所表達(dá)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分)
答案:寫昔日“香市”熱鬧的場面以及作者幼時留下的難忘記憶。
8.這兩段文字突出描寫的場面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么?(4分)
答案:昔日“香市”熱鬧的景象,屬于場面描寫,這與下文所描寫的今Et“香市”的蕭條、冷清的場面形成對比,突出作品的主題。
9.這兩段文字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4分)
答案: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昔日中國江南農(nóng)村自然經(jīng)濟(jì)下的田園生活的懷念,這也是作者不滿于20世紀(jì)30年代動蕩現(xiàn)實的一種情緒反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