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概括起來,古今異義詞主要有這樣幾種:
1、詞義擴大,即今義大于古義;
2、詞義縮小,即今義小于古義;
3、詞義轉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yōu)楸硎玖硗獾氖挛铮?/p>
4、感情色彩發(fā)生變化。
現(xiàn)代漢語中有些雙音節(jié)詞,在古代漢語中是由兩個單音節(jié)詞組成的短語,這類詞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別重視。
下面擇要列出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古今異義詞。
1、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鄙:(古義:邊境。今義:品質(zhì)低下。)
2、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顧:(古義:反而,難道。今義:有看的意思;還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3、卷卷有爺名(《木蘭詩》)
爺:(古義:指“父親”。今義:指“爺爺”。)
4、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但:(古義:只、只不過。今義:轉折連詞)
5、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安:(古義:疑問代詞“怎么”。今義:常用于“安靜”、“安全”等)
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
再:(古義:專指第二次。今義:常用于重復,表“又一次”的意思。)
7、阡陌交通(《桃花源記》)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泛指交通運輸或郵電事業(yè)。)
8、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兒女。今義:是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是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是沒有辦法,沒有出路的境地。)
9、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無論:(古義:更不必說。今義: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lián)詞。)
10、詣太守,說如此(《桃花源記》)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就是“這樣”的意思。)
11、默而識之(《論語》十則)
識:(古義:記今義:知道,認識)
12、居十日,扁鵲復見(《扁鵲見蔡桓公》)
居:(古義:停留、過了。今義:居住、住所。)
13、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益:(古義:更、更加。今義:多用于名詞,利益、益處。)
14、臣是以無請也(《扁鵲見蔡桓公》)
請:(古義:“問”的意思。今義:邀、聘、求之意。)
15、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走:(古義:“跑”的意思。今義:行走。)
16、故使人問這(《扁鵲見蔡桓公》)
故:(古義:副詞,特意。今義:事故、所以。)
17、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
湯:(古義:熱水。今義:菜或面做的稀狀食物。)
1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去:(古義:離。今義:到。。。。。。(用于從所在地到另一個地方。))
19、春社近(《游山西村》)
社:(古義:土地神。今義:社會的一個團體,指共同工作或一種集體組織。)
20、青山郭外斜(《過故人莊》)
郭:(古義:外城。今義:僅用于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