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考試內容及要求
第一章 什么是社會學
第一節(jié)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一、社會學對象的歷史時代依據
1. 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yè)革命引起的社會變遷及其后果。
2. 社會學產生的思想淵源
二、社會學對象的現(xiàn)實社會依據
1. 社會運行的三種基本類型
2. 社會運行的常態(tài)模式及良性運行的意義。
三、社會學對象的中國特色
1. 社會運行論與中國學術傳統(tǒng)的關系。
2. 社會運行論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運行狀況的關系。
3. 社會運行論與中國社會建設事業(yè)之間的關系。
四、關于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觀點
1. 西方學者的觀點
2. 中國學者的觀點
3. 社會學的基本問題
第二節(jié) 社會學的學科地位
一、社會學學科地位的歷史演變
二、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關系
1. 社會學與歷史唯物論的關系
2. 社會學與單科性社會科學的關系
3. 社會學與其他綜合性社會科學的關系
4. 社會學與科學社會主義的關系
第三節(jié) 社會學的功能
一、認識和改造社會
二、促進社會發(fā)展,
三、構建和諧社會
第二章 社會學的產生和發(fā)展
第一節(jié) 西方社會學的歷史
一、社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1. 18——19世紀西方兩次大革命與西方社會轉型
2. 西方社會轉型與社會矛盾
二、西方社會學的創(chuàng)立
1. 孔德
2. 斯賓塞
3. 西方社會學在創(chuàng)立上的特點
三、西方社會學的形成
1. 凃爾干
2. 韋伯
3. 芝加哥學派
4. 西方社會學在形成階段上的特點
四、當代西方社會學
1. 結構功能主義
2. 社會沖突理論
3. 社會交換理論
4. 符號互動理論
5. 當代歐洲社會學新理論
6. 當代西方社會學的特點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
一、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創(chuàng)立
1.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創(chuàng)立的歷史條件
2.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創(chuàng)立的根本動力
3.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創(chuàng)立的思想來源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本觀點
1. 物質生產是最基本的歷史活動
2. 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系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特點
1. 實踐性
2. 辯證性
3. 批判性
4. 價值理想性
第三節(jié) 社會學的中國化
一、 社會學的傳入和發(fā)展
1. 傳入#p#分頁標題#e#
2. 傳播
3. 教育本土化與研究領域的拓展
4. 學術團體與學術刊物的出現(xiàn)
5. 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發(fā)展
二、社會學的中斷與重建
1. 中斷
2. 重建
三、社會學中國化的探索
第三章 社會學研究方法(略)
第四章 社會的構成
第一節(jié) 社會及其構成
一、社會的本質
1. 社會
2. 社會的本質
二、社會的特征
三、社會的要素
1. 人口
2. 資源
3. 環(huán)境
4. 文化
四、社會的功能
第二節(jié) 社會結構和社會運行
一、宏觀社會結構
1.什么是宏觀社會結構
2.社會學有關宏觀社會結構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微觀社會結構
1.什么是微觀社會結構
2.社會學有關微觀社會結構研究的主要內容
三、社會運行與社會轉型
第三節(jié) 社會類型
一、社會生存方式
二、公社社會
三、社團社會
第五章 文化的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jié) 文化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特征
第二節(jié) 文化的分類
1.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
2.主文化與亞文化
3.主文化與反文化
4.評比性文化和非評比性文化
第三節(jié) 文化的構成
1.象征符號
2.價值理念
3.規(guī)范體系
4.物質文明
第四節(jié) 文化的功能
1.認同功能
2.規(guī)范功能
3.整合功能
4.涵化功能
第六章 人的社會化
第一節(jié) 什么是社會化
一、社會化的定義
1. 社會化的含義
2. 理解社會化概念的三種角度
二、社會化的類型
三、研究社會化的理論視角
1.“鏡中我”理論
2. 角色扮演理論
3. 精神分析理論
4. 人格發(fā)展“八階段”論
5. 生命歷程理論
第二節(jié) 社會化的條件和主體
一、社會化的生物及社會條件
1.語言能力
2.思維能力
3.學習能力
4.較長的生活依賴期
二、社會化的主體
1.家庭
2.學校
3.同齡群體
4.工作單位
5.大眾傳媒
第三節(jié) 社會化的過程和內容
1.早期社會化
2.繼續(xù)社會化
3.代溝問題
4.社會化的內容
第四節(jié) 社會角色的扮演
一、社會角色及其類型
1.社會角色的含義
2.社會角色的類型
二、社會角色的扮演過程
1.角色確定
2.角色表現(xiàn)
3.角色建構
三、角色沖突與協(xié)調
1.角色沖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斷
4.角色失敗
第七章 社會互動
第一節(jié) 社會互動的含義及理論
一、社會互動的含義
二、社會互動的理論
1.符號互動理論
2.角色理論
3.參照群體理論
4.戲劇理論
5.社會交換理論
6.本土方法論
第二節(jié) 社會互動的情景與過程
一、社會互動的情境
1.按人數分類
2.按目的分類
3.按參與者的人際關系分類#p#分頁標題#e#
二、社會互動的過程
1.貝爾斯的互動過程分析
2.芝加哥學派的四階段說
三、社會轉型與社會互動
1.社會轉型需要通過特定、廣泛的社會互動實現(xiàn)
2.社會轉型會引起互動情境和互動方式的變革
第三節(jié) 社會互動的維度與類型
一、社會互動的維度
1.向度
2.深度
3.廣度
4.頻度
二、社會互動的類型
1.合作
2.競爭
3.沖突
4.強制
第四節(jié) 集合行為
一、集合行為的一般特征
1.集合行為的概念
2.集合行為的特征
二、集合行為的理論
1.基本條件說
2.模仿理論
3.感染理論
4.緊急規(guī)范理論
5.匿名理論
6.控制轉讓理論
三、幾種典型的集合行為
第八章 社會網絡與社會群體
第一節(jié) 社會網絡
一、什么是社會網絡
二、社會網絡的類型
三、社會網絡的功能
四、社會網絡分析
第二節(jié) 社會群體
一、什么是社會群體
二、社會群體的類型
1.初級群體與次級群體
2.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
3.內群體與外群體
4.所居群體與參照群體
5.血緣群體、地緣群體、業(yè)緣群體與趣緣群體
三、群體的結構和過程
1.群體結構要素
2.群體領導與決策
第三節(jié) 初級社會群體
一、初級群體的基本特點
二、初級群體的功能
1.正功能
2.負功能
三、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初級群體
第四節(jié) 婚姻與家庭
一、婚姻家庭及其發(fā)展
1.婚姻的含義
2.婚姻家庭制度發(fā)展的幾個階段
二、家庭關系與家庭結構
1.家庭關系
2.家庭結構及其類型
三、家庭功能與家庭問題
1.家庭的一般功能
2.主要的家庭問題
第九章 社會組織
第一節(jié) 社會組織的特征
一、 社會組織的構成要素
規(guī)范、地位、角色和權威
二、 社會組織的類型
1.常見的分類方式
2.我國社會組織的分類
第二節(jié) 社會組織的結構
一、 組織結構
1.組織結構的含義
2.組織結構的內容
二、 組織的正式結構和非正式結構
1.組織的正式結構及其主要類型
2.組織的非正式結構及其功能
三、 科層制
1.科層制的概念
2.科層制的特征
第三節(jié) 社會組織的管理
一、 組織管理
二、 組織管理理論
1.傳統(tǒng)組織管理理論
2.行為科學組織理論
3.現(xiàn)代組織理論
三、 組織管理模式
1.家長制
2.科層制及官僚主義問題
第四節(jié) 當代中國社會組織
一、 單位組織及其演變
1.單位組織的含義與特點
2.單位組織的改革與發(fā)展
二、 民間組織
1.民間組織的含義和特征
2.民間組織的類型和功能
3.民間組織在中國發(fā)展的狀況
第十章 社會制度
第一節(jié) 社會制度的概念及類型
一、 社會制度的含義
二、 社會制度的構成
三、 社會制度的特征
四、 社會制度的類型
第二節(jié) 社會制度的功能分析
一、 社會制度的功能
二、 考察社會制度的角度#p#分頁標題#e#
1.功能耦合的角度
2.潛功能的角度
第十一章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第一節(jié) 社會分層的相關概念
一、社會地位及其差異
1.自然差異與社會差別
2.社會地位
二、社會分化及其類型
1.社會分化
2.社會分化的類型
三、階級階層與社會不平等
1.階級、階層與社會不平等的概念
2.考察社會不平等的角度
第二節(jié) 社會分層理論
一、 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
二、 西方社會分層理論
1.韋伯的三位一體分層理論
2.帕雷托的精英理論
第三節(jié) 社會分層的機制
一、 分層的方法和標準
1.分層的方法
2.分層標準
3.外顯地位與潛在地位
二、 階層關系與分層結構
1.層內關系及其研究內的主要內容
2.層間關系及其研究內的主要內容
3.分層結構:剛性結構和彈性結構及其特點
第三節(jié) 社會流動
一、 社會流動的含義
二、 社會流動的類型
1.垂直流動與水平流動
2.個人流動與群體流動
3.代際流動與代內流動
4.漸進的流動與驟變的流動
三、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
第十二章 社 區(qū)
第一節(jié) 社區(qū)的概念與理論
一、 什么是社區(qū)
二、 社區(qū)的類型
1.從歷史發(fā)展角度進行分類
2.按空間標準進行分類
三、 社區(qū)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1.社區(qū)研究理論
滕尼斯的觀點、芝加哥學派的理論
2.社區(qū)研究方法
第二節(jié) 社區(qū)要素
一、 社區(qū)地域要素
二、 社區(qū)人口
三、 社區(qū)文化
第三節(jié) 社區(qū)建設與協(xié)調發(fā)展、
一、 農村社區(qū)與新農村建設
1.農村社區(qū)及其特點
2.新農村建設
二、 城市化與城市社區(qū)建設
1.城市社區(qū)及其特點
2.城市化
3.城市社區(qū)建設
三、 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
1.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的原則
2.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的主要措施
第四節(jié) 虛擬社區(qū)
一、 什么是虛擬社區(qū)
二、 虛擬社區(qū)的特征
三、 虛擬社區(qū)與現(xiàn)實社區(qū)的關系
第十三章 社會變遷與社會現(xiàn)代化
第一節(jié) 社會變遷
一、 社會變遷的類型
1.整體變遷與局部變遷
2.進步的社會變遷與倒退的社會變遷
3.漸進的社會變遷與激進的社會變遷
4.自發(fā)的變遷與有計劃的變遷
二、 影響社會變遷的因素
環(huán)境、人口、制度、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科學技術、經濟、
三、 社會變遷的動力與機制
第二節(jié) 社會現(xiàn)代化
一、 什么是現(xiàn)代化
1.社會現(xiàn)代化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歷史過程
2.社會現(xiàn)代化絕非“西方化”或“歐洲化”
3.社會現(xiàn)代化是對歷史傳統(tǒng)既批判又繼承的過程
4.社會現(xiàn)代化社會結構體系協(xié)調發(fā)展的過程
二、 現(xiàn)代化的基本特征
1.社會結構的日益分化與整合
2.理性化
3.科學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
4.經濟持續(xù)而逐漸的發(fā)展
5.城市化
6.人的現(xiàn)代化
7.全球化
第二節(jié) 發(fā)展中國家現(xiàn)代化的特征
一、 發(fā)展中現(xiàn)代化的歷史條件#p#分頁標題#e#
二、 “遲發(fā)展效應”
1.有目的、有計劃、超越型的現(xiàn)代化過程
2.異質文化的引入與接受
三、“二元”社會結構的長期存在
四、政府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發(fā)揮強有力的支配和指導作用
第四節(jié)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
一、 中國的改革開放
二、 新技術革命的挑戰(zhàn)
三、 全球化的挑戰(zhàn)
第十四章 越軌與社會控制
第一節(jié) 越軌行為
一、 越軌的定義及類型
1.越軌的含義
2.越軌的類型
二、 社會越軌產生的原因
1.生物學解釋
2.心理學解釋
3.社會學解釋
三、 社會越軌的控制
第二節(jié) 社會控制的概念與類型
一、 什么是社會控制
二、 社會控制的特征及類型
1.社會控制的特征
2.社會控制的類型
三、 社會控制的功能
第三節(jié) 社會控制體系
一、 社會控制手段
1.組織控制
2.制度控制
3.文化控制
二、 社會控制的過程
三、 社會控制的度
1.社會控制“度”的三個方面
2.考察社會控制是否適度的三個角度
3.適度社會控制的意義
第十五章 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
第一節(jié) 社會工作的由來和發(fā)展
一、 社會工作的基本含義
二、 社會工作的起源和發(fā)展
三、 社會工作的功能
第二節(jié) 社會工作的對象、內容和方法
一、 社會工作的對象
二、 社會工作的內容
三、 社會工作的方法
1.個案工作
2.小組工作
3.社區(qū)工作
第三節(jié) 社會保障的發(fā)展
一、 社會保障的含義
二、 社會保障的構成
三、 社會保障的歷史沿革
四、 社會保障的基本模式
五、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義
第十六章 社會建設
第一節(jié) 社會建設的概念
一、 社會建設關注的焦點
1.秩序關懷
2.民生關懷
3.風險關懷
4.結構關懷
5.價值關懷
6.歷史關懷
二、 有關社會建設的綜合定義
第二節(jié) 社會建設的相關理論
一、 與廣義社會建設相關的理論
1.社會有機體論
2.社會團結論
3.社會整合論
4.社會沖突論
5.發(fā)展理論
6.“現(xiàn)代人”理論
7.社會公正論
8.風險社會論
9.社會主義社會本質論
二、 與狹義社會建設相關的理論
1社會福利論
2公民社會論
三、 社會建設的操作性觀點
1.善治觀點
2.制度主義的觀點
Ⅱ 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
1.本課程采用閉卷考試形式 ,試卷滿分:100分
2.本課程的命題考試,根據本大綱所規(guī)定的考試內容和考試目標來確定考試范圍和考核要求,考試命題覆蓋到各章。
3.本課程考試試卷中采用的題型一般有: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和綜合運用題。
Ⅲ 參考書目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 (精編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
Ⅳ 題型示例
一、單項選擇題
1.由個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種角色構成個人的( )。 #p#分頁標題#e#
A.理解角色 B.領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二、多項選擇題
1.個人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可以簡括為( )。
A.技能社會化
B.政治社會化
C.行為社會化
D.性別角色社會化
三、名詞解釋
1.初級群體
四、簡答題
1.簡述教育設置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顯功能。
五、綜合運用題
1.結合你所學的社會學理論,談談你作為一名當代的大學生怎樣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
2.請先閱讀材料,回答后面的問題:
1942年4月15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輪、行家們號稱為不可沉沒之船的“泰坦尼克號”在它的首航途中沉沒在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中。《泰坦尼號》這部好萊塢電影,因再現(xiàn)了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悲劇性奇跡而風靡全球。
根據資料記載,泰坦尼克號沉沒歷時三個小時。由于救生船不夠,人們在逃生的時候恪守了“婦女兒童優(yōu)先”的社會規(guī)則,使得69%的婦女和兒童幸免于難,而逃過死亡的男士只有17%。不過,人們也注意到,住在頭等艙的都是有錢人,住在二等艙的主要是中產階級職員和商人,住在三等艙甚至更低艙位的主要是移民美國的普通人和貧窮移民。如果按照艙位來計算逃生率,頭等艙是60%,二等艙是44%,三等艙及以下是26%。而且頭等艙的男士的逃生率比三等艙的兒童還要高。
以上材料說明了什么社會現(xiàn)象?試用所學的社會學知識來分析這種社會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