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滲透的。-方面,感性認識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認識中也滲透了感性因素。
八、簡述人類勞動的本質特征?
答:
(1)勞動是指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以及能量、信息變換過程,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
(2)勞動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其本質特征主要是:
第一,勞動是有明確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覺活動。
第二,勞動必須創(chuàng)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質手段,主要是勞動工具。
第三,勞動的對象具有廣泛性,是以人類自身為主體改造整個世界并創(chuàng)造人化世界。
第四,衡量人類勞動的尺度具有多維性,包括真理尺度、價值尺度和審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統(tǒng)一。
九、簡述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
答:
(1)勞動是指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以及能量、信息變換過程,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
(2)人是從猿進化而來的,但從猿到人的轉變不僅是一個生物進化過程,更是一個從自然界向人類社會飛躍的根本性質變。在這個質變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主要是:
第一,勞動改造自然的需要創(chuàng)造了生產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動物適應自然的活動變?yōu)槿烁脑熳匀坏膭趧,也使猿的前肢變(yōu)榱巳说氖帧?/p>
第二,勞動交流的需要產生了語言。語言的產生使人的意識具有了物質的外殼,從而使抽象思維和意識的交流成為可能,動物心理才變?yōu)槿说囊庾R。
第三,勞動合作的需要產生了人的社會聯(lián)系,形成了人類社會。社會的形成不僅大大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標志著作為自然一部分的猿變?yōu)榕c自然相對立的人,猿之間的動物群體關系變?yōu)槿酥g的社會關系。
十、簡述國體與政體的關系?
答:
(1)國體亦稱國家的類型,指的是國家的階級內容,即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國家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手中,哪個階級是統(tǒng)治階級,它聯(lián)合哪些階級去統(tǒng)治哪些階級。政體亦稱國家的形式,指的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統(tǒng)治階級采取何種方式來實現(xiàn)自己的統(tǒng)治。
(2)國體是國家的階級內容,政體是階級統(tǒng)治的具體形式,所以國體與政體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國體決定政體,政體為國體服務,使國體得以實現(xiàn)。
十一、簡述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
答:
(1)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精神現(xiàn)象的總和。
(2)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依賴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社會意識的產生、變化與發(fā)展都根源于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變化。
第二,社會意識的內容,無論其具體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第三,社會意識中的階級屬性是對社會存在中階級關系的反映。
十二、簡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辨證關系?
答:
(1)在生產方式的矛盾統(tǒng)一體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間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表現(xiàn)在: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形式;生產力的發(fā)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
(3)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xiàn)在: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則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則阻礙生產力發(fā)展。
(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及其矛盾運動。其中,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內容方面,是活潑易變的,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對穩(wěn)定的,因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始終存在著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如此循環(huán)往復,推動著生產方式從低級向高級的不斷發(fā)展。
所屬頻道:政治
責任編輯: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