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結束了,一些興趣愛好應該終止,給孩子一種“成長感”可以讓孩子看看中學課本跟小學課本有什么不同,做好心理準備
距離7月12日11天,王女士就開始倒計時。有什么大事要發(fā)生?12歲的兒子要迎來小升初的假期了,假期怎么過?12歲的兒子身高1.5米,體重卻有55公斤。她打算利用假期,讓兒子減肥,可同時,初中課程不能不補。兩口子都上班,如何協(xié)調鍛煉和補課的時間,兩人犯了難。
李女士的女兒也讀6年級。“小學知識多簡單啊,初中課程多了,難度也大了。”她說,會讓女兒先補課。
家長周先生打算讓兒子先放松,然后再上補課班。
孫先生計劃有些不一樣,“準備把孩子送去南方的妹妹家,他表哥讀初中,讓兩個孩子玩一玩,交流一下。”
小升初的孩子,這個暑假怎么過?記者在一個家長群里做了調查。回復留言的30個家長,九成家長都提到了要補課。其他提到的,旅游和玩居多。
讓孩子提前補課,除了減輕初中學習壓力,還有家長這樣想,“大人都上班,給孩子報了補課班,有地方經管我們也就放心了。”
這個暑期是孩子從兒童到少年的一個過渡,怎么安排更合理?
郝淑霞,東北師大[微博]附中首席教師,她建議,應該給予孩子從兒童到少年的成長感,“小學結束了,一些興趣愛好應該終止。比如一次有意義的參賽,或者幾個家長和孩子共同制作和這個興趣愛好有關的實物,把它作為一個終點,一個小學畢業(yè)的紀念,懸掛在臥室,作為一個標志。”雖然它和學業(yè)不相關,但是這種儀式化的結束,是一種心理暗示,“會讓孩子知道‘我長大了’。”
對于補課問題,郝淑霞說,“上不上課不重要,只要把中學的書拿來,利用假期讓孩子去看,不是去學,而是去比較?粗袑W課本跟小學課本,形式到內容,數量和種類,有什么不同。”這是因為,很多家長反映,小學課程少,而中學課程那么多,應接不暇。讓孩子看書,正是從心理上讓孩子提前知道,中學的課程有什么不同,提前有個心理準備,在心理上進行鋪墊。而在課堂里補課這種形式,如果不是自愿的,不是很投入的,一般都沒有多大意義。
由于這個假期很寶貴,到中學會很忙,郝淑霞建議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最想去的地方,實現他最渴望的小夢想。“走出去,去看,去體會,他特別想去的地方,他很想知道的東西,跟他一起去破解,這個過程很有意義。”
郝淑霞表示,這個假期,家長要給孩子成長的積極暗示,讓他充滿了信心和準備,去迎接中學生活,這樣一種期待非常有意義。中國式教育,偏于形式化,愿意從大人的角度考慮對孩子多有用。其實不對,“孩子的想法里,每一樣他感興趣的東西,都可以是你的教育點,把他想的變成他做的,把他不會做的變成他會做的,把他不想做的變成他想做的,不能做的變成能做的,這個過程就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