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填報志愿時如何找準定位、規(guī)避風險,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考生和家長都很關心。日前,記者為此走訪了楊浦區(qū)招生辦主任干星龍,請他為考生提點建議:
以自身能力定位
拿到志愿表,切忌“跟風”,首先要對自己的實力有個清醒的認識,確定自己的“能量級”屬于哪一檔———看看自己初中4年的成績,在全校、全區(qū)畢業(yè)生中在哪個層次,就能基本決定該報考哪類學校。在選擇具體學校時,要先了解報考學校近幾年的錄取分數(shù)線和健康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此外,在選定報考學校時,還必需考慮家庭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因為各校的收費有高低。特別在報考民辦學校時,要事先了解收費標準。
志愿要優(yōu)化組合
中考招生錄取是根據(jù)考生的考分,按照志愿順序,從高分到低分擇優(yōu)錄取的。志愿表中除一個提前錄取志愿外,還有15個志愿可填,這15個志愿如何填,如何組合,是大有講究的。首先是要對學校類別“排隊”,避免交叉填報造成錯漏。其次,報考學校要有一定的分數(shù)“坡度”,根據(jù)自己的實力,從錄取分較高的到較低的,依次往后填,以保證自己的考分和錄取學校的錄取分盡量接近。當然,考生如特別鐘情于某校,也可填在靠前的位置。
此外,考生也可設定幾個較高的目標,讓自己“跳一跳摘果子”,“摘”到了自然可喜,未能如愿也不要緊,畢竟有15個志愿,回旋余地還是很大的。
要給自己留后路
畢竟,考試和錄取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考生不要孤注一擲,只填一兩所自己喜歡的學校,一旦“失手”就難免有落榜之虞。因此填報志愿時要給自己“留后路”,在所填志愿的后面,至少要有一兩所學校的錄取分低于自己的平常水平。但在擴大選擇圈也要有原則,自己不喜歡的學校就堅決不填。此外,15個志愿也無需填滿,不必勉強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