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理想的小升初方式應該是公立學校教育資源均衡,學生都能就近入學?,F(xiàn)在政府也在采用多種方式推進教育均衡化的工作,鼓勵優(yōu)質(zhì)校兼并薄弱校,名校校長、名老師流動;名校開辦分校,加大對薄弱校的投入等。
要改變目前圍繞小升初的亂象,我贊同像國外一樣,高考報名與高中分離。高考報名在社區(qū)與所在學校沒有關系,考試成績也不回到學校,不以高考升學率作為評價標準。中學擔負的責任是完成學業(yè),用什么評價它,它就追求什么。
劉先生的孩子幼升小并沒有能如愿進入市重點中學,而是去了區(qū)重點,因此,家里煞費苦心想讓孩子中學能進市重點。他們安排孩子從一年級就學了一個冷門的樂器笙,希望特長生上能有所斬獲。二年級以后,孩子就開始占了一個坑班,并開始學習“三一英語”口語?,F(xiàn)在,孩子占著三個坑班,上著四中網(wǎng)校,“三一英語”口語也拿到了7級證書,樂器在北京市分別獲過一等獎、二等獎,同時也已獲得推優(yōu)名額。
但即便是這樣,劉先生仍然不滿足,還想得到市重點學校青睞。因此,他也為孩子報名了“數(shù)學解題能力展示”比賽,為了能在比賽中拿到好名次,又報了三個奧數(shù)沖刺輔導班。從此,一周只有兩天晚上孩子沒有課,周末,劉先生夫婦分工帶孩子穿梭于北京各區(qū)的培訓機構(gòu)。他說,這時候已經(jīng)顧不上孩子累不累了。劉先生說,他自己也曾經(jīng)做過教育,最提倡素質(zhì)教育,沒想到自己的女兒還是走上了應試教育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