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鏈接:
一中七年級班主任氣憤地說:學生閆某的姨夫在二中教學,而閆某的家距一中較近且根據(jù)劃片招生政策閆某就應該在一中上學。偏偏是閆某想去二中就讀,家長沒有同意,因為一中的教學質量在全縣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比二中好得多,因此閆某對家長表現(xiàn)出極大的不滿。
閆某的父親在外做農民工,母親在家務農。就在前天,閆某又曠課在家。母親想盡了各種辦法,閆某就是賴在家里不走。沒辦法,母親只好拉著他想送他上學,沒想到閆某暴跳如雷,對母親大聲呵斥:“你干啥?你還想打人嗎?!”語落手動,出手打了母親兩拳。母親無奈,只好求助于班主任。
說起閆某小時候的事,母親都是事事順從,生怕受半點委屈。特別是閆某鬧性子的時候,家長更是依隨孩子,又是給錢又是買東西···
閆某的表現(xiàn)當然讓家長心寒,現(xiàn)在的閆某在家里摔盆打碗是常事。
閆某的成長經(jīng)歷再一次提醒家長:嬌生慣養(yǎng)是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根本原因。
解決方案: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隨著獨生子女數(shù)量的增多,這種現(xiàn)象還會越來越普遍。突然之間,自己的孩子由以前聽話溫順、自己引以為豪的掌上明珠變成了令人不可捉摸、脾氣暴躁的叛逆孩子。孩子出現(xiàn)問題后家長應該怎么做?
孔子說過“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家長付出這么多努力,卻收效甚微的時候就要問問自己,是不是有一些不恰當?shù)牡胤剑芯鸵R上改變。
一、家長要正確認識孩子的心理發(fā)育特點
14歲的孩子在認知、自制的方面還很不成熟,處于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而且很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因此在家長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采取“做朋友、談心”的方式耐心引導,不要一味進行指責。
從心理發(fā)展上說,叛逆心理其實源自青少年認知獨立性的發(fā)展。一個叛逆的少年,首先應該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因為只有認知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能產生獨立性的需要。那么,什么叫獨立,怎樣才能標志自己獨立呢?很簡單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換言之,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獨立思考的人;所以,青少年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自然會表現(xiàn)出一些想法與成人不一樣,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青少年心理表現(xiàn)中的“認知獨立性”。但是,有些少年學生,為了表明自己的這種“獨立性的需要”,偏偏的、故意的表現(xiàn)出和成人世界的不同,有的時候就成了“叛逆”了。
只有聰明的孩子,才能發(fā)現(xiàn)成人世界的不足,對成人世界產生批判,進而表現(xiàn)出叛逆。反之,一個一直沒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一個始終聽話的孩子,可能是一個智商發(fā)展不高的孩子;也更可能在未來的獨立求生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
二、家長要減少對孩子的束縛
再說一個故事:兩個即將成年的孩子,分別向他們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個孩子的父親說:咋啦?家里容不下你啦,好好給我呆著。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卻說:“好?。⌒枰?guī)褪裁疵??”誰知,結果卻恰恰相反,反對孩子搬出去的父親不但沒能阻止孩子從家庭中走出,還和孩子發(fā)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親反而使孩子留了下來。原因是,第一個孩子聽到父親那么武斷地阻止他,覺得在家里也是沒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另一個孩子則完全不同,當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時候,父親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問他需要什么,這讓他感到了親情的溫暖,覺得其實在家里也很好,于是決定不搬出去住了。
孩子所有的叛逆都來自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對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與心理的束縛外,還有周圍成人所刻意營建的各種限制。在從前,他無法意識這種束縛與限制,就是意識到了也無力反抗。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能夠清晰地看待這個世界,一個新的自我在迷蒙中躍躍欲試。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的嚴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長的力量又還不足以掙脫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識的束縛,這時候的孩子正承受著蛻變之苦,體會著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會產生種種叛逆的舉動,目的只是想以此來顯示自我的存在。于是我們的孩子,在我們的不理解中漸行漸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