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部分小學生的父母也是獨生子女,自己在愛的包圍下長大,對自己唯一的寶貝肯定是疼愛有加。但是,專家提醒,為了家里獨生寶貝的健康成長,他們的成長路上,并不需要來自父母太過獨特的愛。有時候,父母的“愛”會變成成長阻礙和“傷害”。
“特殊待遇”讓孩子更驕傲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受特殊照顧,這并不一定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但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過年過節(jié),親戚朋友來了往往愛逗孩子玩,給孩子送禮物,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在飯桌上也會不顧親戚朋友在場依舊我行我素,維持平日里的生活習慣。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于高人一等,有可能變得沒有同情心,不會關(guān)心他人。
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的孩子在和小朋友相處的時候依舊想保持自己高傲的姿態(tài),孩子會不懂得謙讓,變得驕傲自大,也會顯得自私。因此父母要注意讓寶貝在家庭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不要讓孩子擁有太多“特權(quán)”。
輕易滿足孩子或更不懂珍惜
伴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很多父母都想做最棒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有的父母還給小孩子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也有的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板、不吃飯來要挾父母,疼愛孩子的父母就只好投降并遷就。孩子見父母無法招架自己的招數(shù),于是總是用哭鬧、不吃飯來求得父母對自己要求的滿足。這樣的孩子容易養(yǎng)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zhì)享受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并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父母給孩子的物質(zhì)條件應(yīng)該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量力而行,不能嬌慣孩子太過追求物質(zhì)享受。也要注意在和孩子相處中教會孩子懂得分享和付出,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可以經(jīng)常給孩子講講各種食物和生活物品的來歷,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孩子的事情不能總是“包辦代替”
都上小學了,孩子早上起床還要媽媽幫著穿衣,吃飯的時候也貪玩,總是要家人喂。這樣的孩子太過依賴父母,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容易變得懶惰,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更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學著做。也有的父母為了安全,不讓孩子單獨走出家門,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怕事,喪失自信,養(yǎng)成強烈的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里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的性格缺陷。
與其什么事情都幫孩子做,不如和孩子一起分享勞動,讓孩子在付出中體會收獲,培養(yǎng)他嘗試新鮮事物的興趣,如和孩子一起養(yǎng)一盆花、一起修理玩具等,這樣孩子能學到更多東西,也會變得更加聰明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