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每年暑假都會有學校舉辦軍訓或夏令營,希望學生能在團隊活動中鍛煉意志品質(zhì),培養(yǎng)自理能力。但學校的這番用意卻被一些學生和家長誤解。學生還未入營,就有家長打來電話,有的擔心天氣炎熱,孩子會不會中暑,有的則借故為孩子請假,幫著孩子逃避“吃苦”。這里記錄的軍訓營地里發(fā)生的“奇聞異事”并非個案,值得我們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深思。
入營:學生病痛“突如其來”
這是五年級的營地。上午,軍訓的隊伍剛到營地不久,營地戰(zhàn)士與教師就將學生們領(lǐng)到已經(jīng)安排好的床位上,并指導(dǎo)他們按規(guī)定整理內(nèi)務(wù)。但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舉手報告,說他的手由于搬動行李不聽使喚了,現(xiàn)在一碰就痛。他讓老師給家長打個電話,想馬上回家。老師上前查看他的手臂,他卻露出一副痛苦的表情,仿佛一碰就會“粉身碎骨”的樣子。老師一時束手無策,只得請營隊衛(wèi)生員來診斷。為了慎重起見,衛(wèi)生員把學生帶到營隊衛(wèi)生所進行拍片檢查,結(jié)果一切正常。老師這才明白,原來這孩子是想以手疼為借口,逃避他所認為的“痛苦的軍訓”。
沒多會兒,四年級營地也有情況發(fā)生。一個男生吃午飯的時候一只手一直按著腹部,臉上露出異常難受的表情,還輕輕地呻吟著。老師上前詢問,他說肚子痛,還有點痙攣的感覺,可能不適宜再在營隊練下去了,請求馬上回家。衛(wèi)生員對其進行診斷,結(jié)果依舊是“正常”。
下午又有一個五年級男生不停干咳,像是感冒了。老師來看時,他更是上氣不接下氣,呼吸都有點困難了。他說自己可能是哮喘發(fā)作。老師哪敢掉以輕心,馬上呼喚軍醫(yī)前來診斷,結(jié)果又是一幕學生“自編自導(dǎo)自演”的鬧劇。
晚上臨睡前,一個五年級女生突然找班主任說:“我媽有事找您!”過了一會兒,她媽媽果然給老師打來電話,說突然接到培訓部門的通知,明天女兒要參加一個比賽,希望老師能準假,她現(xiàn)在馬上趕過來接孩子回家休息,以便更好地備戰(zhàn)第二天的比賽。這分明是家長與孩子一同演的一出“雙簧”嘛!
學生絞盡腦汁,極盡“表演才能”,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怕吃苦,不想?yún)⒓榆娪柣顒印?/p>
在二三年級營,我看到一位穿軍裝的家長。他是個文職軍人,顯然不是這個訓練營的,于是上前詢問,原來他的孩子在這里參加軍訓,他仗著自己與該營區(qū)的領(lǐng)導(dǎo)熟悉,大模大樣地進入營區(qū)看望孩子。要知道,這時候孩子剛離開家還不到一天,這位軍人家長就已經(jīng)不放心了,非得親眼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曬黑了,是不是沒有吃飽,是不是變瘦了。這也不免有點夸張了吧。
訓練:“人性化管理”反被學生“利用”
其實對小學生的軍訓內(nèi)容和強度,部隊已經(jīng)做了調(diào)整。起初,部隊對教官的要求是,不能太過嚴格,太陽炎熱時不要訓練,訓練一段時間后就讓學生休息,訓練項目以游戲、活動為主,重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教官的“人性化管理”卻被學生“利用”了,學生在軍營里沒有“鐵的紀律”約束,一些行為習慣比較懶散的學生“劣跡”暴露無遺,尤其是在食堂里用餐時,吵鬧聲一浪高過一浪。
第一天訓練結(jié)束后,學校與營部進行小結(jié),提出要以嚴格的紀律來要求與“干預(yù)”學生,要把學生當成“小戰(zhàn)士”來訓練,遇到學生不守規(guī)矩,可以要求其重新操練,直到動作規(guī)范為止;用餐時,必須統(tǒng)一聽指揮,一旦出現(xiàn)說話聲,全桌要到外面重新排隊;用餐后,每桌由兩個學生輪流收拾碗筷,擦洗桌面,驗收通過后才可以離開;晚上必須寫軍訓日記;熄燈后不能喧嘩……這些舉措一出臺,跟班教師與教官緊密配合,全程跟蹤,學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明顯變化。
我們要讓學生明白,到部隊,為的是接受嚴格的操練,讓自己的行為習慣、做事風格、行事作風有“當兵的模樣”。孩子的可塑性很強,柔和的訓練不是愛學生,只能是助長他們的不良習氣,唯有嚴格,才能對學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生活:裝在桶里的衣物都快發(fā)餿了
軍訓結(jié)束的第一天晚上,我去巡視學生的營房,發(fā)現(xiàn)門口擺著不少塑料桶,有的桶上披掛著學生洗過的衣物,孩子們也不懂得拿到晾衣繩上去晾曬;有的桶里放著還沒有洗的衣物,我清點了一下,單單五年級的男生營房就有十個學生的衣物沒有清洗。
我進入營房,請這些臟衣服的主人起來“認領(lǐng)”,要求他們立即上洗衣房洗衣。有孩子說:“不要洗了,到時一起帶回家,我媽媽給我準備了八套衣服,夠換的?!蔽覉詻Q不同意,告訴他們這些衣服要是這樣帶回去,必定是要發(fā)餿的,必須馬上清洗。孩子們不情愿地來到洗衣房,結(jié)果沒有幾個學生會洗衣服,只是泡泡水,抹抹皂,沖沖水,撈起來就算大功告成了??梢?,這些孩子在家里一定是很少做家務(wù)的。
哎,不知道家長們這樣做到底是不是真愛孩子?孩子終歸是要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的,作為家長,我們又能跟隨、服侍到幾時呢?缺乏自理自立的孩子又該如何去面對新的生活呢?其實家長與其這樣大包大攬,不如在平時的家居生活中有意識地教授孩子一些生活技能與常識,放手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收獲獨立、自理的快樂。
離營:行李裝不下就一扔了事
離營的時間快到了,學生們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興奮。他們一吃過午飯,就開始忙不迭地收拾行裝。一些學生在行李打包時發(fā)覺東西太多,實在裝不進去,于是他們最常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拋棄”。營地里落下不少學生的行裝,盡管教師與教官一再要求學生“認領(lǐng)”,可往往是沒人認領(lǐng)的多。想想我們小時候,一樣東西都跟寶貝似的,要是丟了,心里一定忐忑不安,擔心家長指責??涩F(xiàn)如今的孩子,丟點東西一點也不心疼,浪費、不愛惜的現(xiàn)象極為普遍。
我又不禁為教育的乏力而傷悲——我們苦口婆心教育孩子,帶他們到軍營接受訓練與教育,可軍訓一結(jié)束,學生的壞習慣又開始肆無忌憚蔓延開了。教育,最根本的功用就是要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可以伴隨一生的習慣,可看看這些現(xiàn)象,教育的效益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相關(guān)鏈接】對家長多說幾句
學校教育若只有單方面的努力,效益必然低下。家庭教育必須緊緊跟從,并且要能領(lǐng)悟參透學校工作的意圖。這需要家長有大育人觀——不要只囿于自己的視界看學校教育,要跳出狹隘的視野,放高眼量。孩子終究是要成為社會人的,社會是個大舞臺,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經(jīng)歷風雨才能更好成長。
生活、未來是個未知數(shù),讓孩子多一份磨礪,多一次歷練,多一回體驗,對孩子的一生成長都是一筆可貴的財富。我們不要把孩子包裹得過于嚴實,也不要將孩子看成金枝玉葉。生活境遇優(yōu)越、普通或者有些困窘,這些都不是孩子成長的資本與羈絆。我們要相信孩子,未來的路要他們自己去走,去開辟。
若每一位家長都能明白這些道理,那在學校組織軍訓、夏令營或其他有益學生成長、發(fā)展的活動時,就不會有那么多阻力或反對的聲音了——因為真愛孩子,真為孩子未來發(fā)展著想的家長,他們必定是相信學校的,并會自覺自愿地與學校站在同一邊,這樣家校教育合力將有望實現(xiàn)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