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社團正在面臨窘境,愈演愈烈的應試壓力難辭其咎。表面看起來社團數(shù)量在增加,活動在增加,但如果抓得緊,社團就得給學習讓路,學生和老師對此都心照不宣。中學社團活動一般安排在每周五下午或平時的中午,而這段時間也往往是某些教師補課的黃金時間。如果這段時間被教學占用,那社團活動也就無法展開。
社團的萎縮還在于學生對社團沒興趣。有些學生經(jīng)歷了大量繁重的學習之后,即使想放松一下,也會選擇一些輕松自由的個人活動,而不會選擇社團。社團這種集體活動,被視作“群體玩”,顯得太“招搖”。在應試的壓力下,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去享受愛好。與過去的社團相比,現(xiàn)在社團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是“快餐式”,不僅學生參與度降低,在社團類型的選擇上也顯得有些急躁,很多學生靜不下心來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愛好,而常常是隨波逐流。
一些學生高一報名時積極性很高,但半個學期之后,隨著學業(yè)壓力的增加,很多人對社團的熱情迅速減退,活動都很少參加。不只是學生,老師也深受應試之苦,很多語文老師自己都被無休無止的考試搞得沒有了“語文味”。在一些學校,骨干教師缺乏指導學生社團的興趣和動力,結果由圖書館管理員充當臨時的文學社指導老師。“學生借書倒是方便,但這還算是文學社嗎?”有人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而在校長們看來,中學社團在應試的背景下并非可有可無,因為社團承擔了課堂教育無法顧及的教育任務,尤其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學校社團活動的定位是連接課堂的橋梁,也就是從知識走向能力。學校對學生的傳統(tǒng)評價往往偏重于學習成績,學生中引人矚目的永遠只是那些成績好的“尖子生”。而社團其實在無意中為中學教育引入了另一種學生評價體系,一些體育社團的學生在學校的知名度和號召力可能比電影明星還要高。原本在成績上默默無聞的學生可能因為參加某一個社團活動而充滿自信。
也有一些老師認為,初高中分離阻礙了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學生初中參加了某個社團,高中換了一所學校,常常找不到“組織”。高一進來的學生,對某項社團感興趣,過了一年半,到高二下學期就要退社,準備。應試壓力之下,學生的興趣愛好無從培養(yǎng),也就很難有深入其中的樂趣,加劇了社團的“快餐化”。應試壓力擠占社團發(fā)展的時空,但社團并非沒有了生存空間。在不少學生眼中,社團活動或許是緊張學習的調劑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