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我校召開“人生境界與學術追求”暨勞承萬先生從教60周年論壇。來自中國政法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著名高校的專家學者聚首嶺師,暢談教育人生,探尋學術追求,共敘合作情誼。學校黨委書記羅海鷗,我??档?牟宗三研究所勞承萬教授,學校黨委原副書記劉海濤教授、原副校長劉周堂教授及文傳學院部分教授和老師50多人出席了論壇。
論壇會現(xiàn)場
羅海鷗對勞承萬教授從教60周年表示祝賀、對百忙之中抽空前來出席論壇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和感謝。羅海鷗指出,在我們學校前身——雷陽書院誕辰380周年、學校從事師范教育112周年、老校長譚平山誕辰130周年之際,尤其是省市共建嶺南師范學院,在大力提升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和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的關鍵時刻,舉辦勞承萬教授從教60周年的活動意義重大而深遠。羅海鷗深情地回顧了勞承萬從教60周年的艱辛、苦難但又不失尊嚴本質的人生歷程,認為勞承萬先生不管在教書育人還是學術研究上都處處體現(xiàn)著追求卓越的精神。60年來,他培養(yǎng)和影響了一大批人才,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了“美學三論”,成為我國著名學者;他創(chuàng)造了中文系(現(xiàn)文傳學院)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輝煌,影響和帶動了我校升本后教學和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如今,耄耋之年的勞承萬教授仍在潛心學術、教書育人。他學通中西、勞心力行,育人教化、靜水流深,是值得我們敬重和學習的好榜樣。學校為有勞承萬這樣的老師而驕傲。
羅海鷗講話
羅海鷗認為,學校有勞承萬等這樣一批學者,他們不追時髦,不以身處邊緣地帶的一般省屬本科院校為意,不失信念、不失尊嚴,志存高遠、甘于寂寞,潛心育人、靜心學術,將生命之經(jīng)歷與學術之追求融會貫通,以身載道,體現(xiàn)了當代學者和大學教師的使命擔當和師道精神,令人敬佩。
勞承萬教授對校領導的關心和多位專家學者的支持表示感謝。他回顧了60年來學術追求的艱辛曲折歷程,表示人生境界最重要的是時刻保持“平常心”,一切坎坷磨難都應以坦然的心態(tài)面對。他強調,無論做學術還是教學,首要是安身立命,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勞承萬說,自己雖退休,但還心系和關注文傳學院的發(fā)展,希望各位校友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持學校發(fā)展。
文傳學院院長趙金鐘教授對勞承萬從教60年的經(jīng)歷表示敬佩。他說勞承萬教授以拓荒者的身姿,創(chuàng)立了“三論”美學,在中國美學界、文藝理論界產生重大影響,成為一代理論大家。他身處邊緣、潛心學術,不僅學富五車,而且桃林滿園。他至今仍默默奉獻在三尺講臺上,而且筆耕不輟,顯示出永不停息的創(chuàng)造精神,這種精神感人至深。
勞承萬回顧60年來學術追求的艱辛歷程
各位專家學者回想勞承萬對自己人生與學術的指導,表達了對勞先生的感激之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單純認為,勞承萬是“經(jīng)師人師”的典范,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而且培養(yǎng)了大批有影響的專家。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曉春高度評價勞承萬的學術自信、學術創(chuàng)造精神,他認為勞承萬的學術擁有巨大的研究和指導價值。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念然認為,勞承萬的研究對于探尋中華民族的本性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拔遗c勞老師共事三年,出去后就變了一個人?!鄙虾=煌ù髮W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士林動情的說。他認為,勞承萬教授不管是在學術、精神還是人格上都具有很強的魅力,其學術貢獻值得研究。
在下午的懇談會上,劉海濤教授、劉周堂教授、李珺平教授、林衡勛教授等校內教師表達了對勞承萬的感激之情。林衡勛動情地說:“若不遇到勞老師,我怎么可能出版專著、評上教授!”劉海濤高度評價這次研討會:“這次研討會,讓我重新認識了勞老師、重新認識了嶺南師范學院、重新認識了自己。”與會者紛紛表示,勞教授治學嚴謹、為人正派的品格都深深影響了自己,而他把“學問當作事業(yè)”的精神品質更是令人敬佩不已。
會后,學者們參觀了古榕廣場、陶壁《問渠》、師道園等校園景點,他們表示,嶺南師院一流的校園文化,加上一流的學者,必將培養(yǎng)一流的人才、產生一流的成果。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