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偕跻,\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诎苍赲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能為別人困難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狀語后置
我們知道,在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shù)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
(1)格式:動+以+賓
、亠椧宰纳烬旞B獸之形(《張衡傳》)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谶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傳序》)譯文:“把箭放回先王靈位之前,稟告大功告成”
、壅埰涫,盛以錦囊(《伶官傳序》)譯文:“并請出那三枝箭,裝進錦囊”
、芊狡湎笛喔缸右越M,(《伶官傳序》)譯文:“當莊宗用繩索捆綁燕王父子”
、萆曛孕€┲x(《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復講述”
①覆之以掌(《促織》)譯文:“用手掌覆蓋(蟋蟀)”
(2)格式:動+于(乎,相當“于”)+賓
①使歸就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譯文:“讓他回去向?qū)O將軍求救”
、谀苤r譏于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譯文:“并且在他們的墓門前建立石碑”
、苌跷崆(《師說》)譯文:“生在我的前面”
、蒿L乎舞雩(《四子侍坐》)譯文:“在舞雩臺上吹風”
(3)格式:形+于+賓
、匍L于臣(《鴻門宴》)譯文:“(他,指項伯)比我長(大)”
、陔m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譯文:“雖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卻沒有驕傲的情緒”
定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后。定語放在中心詞后面,用“者”煞尾,構成定語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語提到中心詞前面去翻譯。
「1」格式:中心詞+定語+者
、偾笕丝墒箞笄卣。(《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尋找可以出使秦國回來復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劍》)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
、矍G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戰(zhàn)》)譯文:“荊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芩姆街縼碚摺(《勾踐滅吳》)譯文:“四方前來投奔吳國的士人”
、荽逯猩倌旰檬抡。(《黔之驢》)譯文:“村中有個喜歡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詞+之+定語+者
①馬之千里者(《馬說》)譯文:“千里馬”
、谏徽卟荒苤磷g文:“富有的和尚卻不能到達”
③國之孺子之游者(《勾踐滅吳》)譯文:“吳國出游的年青人”
、苁H然有聲者。(《石鐘山記》譯文:“鏗然有聲的石頭”
「3」格式:中心語+之+定語
、衮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譯文:“蚯蚓沒有尖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
所屬頻道:語文
責任編輯:阮老師